大排档 叉烧入编牛津词典,还有这些其实都是英文词儿
今天是吃货的大日子,从英国飘来一则和吃货有关的新闻。来看凤凰卫视欧洲台的报道。
是的,没错,下次你直接对老外们说大排档(dai pai dong),他们也许就知道你在说啥了!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语词典》近日公布了该词典3月最新收录的新单词及短语,其中有13个为“港式英语”。
据悉,新增港式英语一半都是与食物有关!包括Char siu(叉烧)、Siu mei(烧味)、Milk tea(奶茶)、Yum cha(饮茶)及 dai pai dong(大排档)等。
另外,还有一些在香港经常用到的地点名称,包括Wet Market(湿货街市)、Shroff(缴费处)、Sitting-out Area(休憩处)。
有些英文字,在香港有特别意思,包括compensated dating(援交)、Sandwich Class(夹心阶层)、Lucky Money(利是)。
另外,Kaifong(街坊)及内地普通话翻译的Guanxi(关系),亦归入香港词汇。
本次的牛津字典的更新也加入了在多个亚洲语言中表达惊讶、赞叹、喜悦的“wah”字。字典的编辑表示,“wah”在印度英语和新加坡英语中使用,字根就较为复杂,来源包括广东话、普通话、马来语、乌都语、波斯语。
而在此前,一些被国外媒体引用和关注的那些极具中国色彩的词汇早已屡见不鲜了。
据报道,“Tuhao(土豪)”、“Dama(大妈)”和“Hukou(户口)”等词现在已在《牛津英语词典》编著者的关注范围内。
而BBC的新闻标题就曾使用tuhao(土豪)一词,于是便有了。。。
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文词汇的影响力正在渗透向全世界,英国广播公司还曾专门为“Tuhao”一词做了一档节目。
她也表示,一直以来“土豪”一词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十分火爆。无论是用来形容有钱人还是形容苹果手机的金色外壳,‘土豪’含义的变化一定和中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关。
此外,《经济学人》杂志还曾报道过中国男多于女的现象,将未婚男子“光棍”翻译为“guanggun”;《纽约客》描写中国大陆新一代时出现了一个词“愤青”(fenqing);其他诸如《卫报》等媒体还出现了诸如描述腐败“关系”的“guanxi”一词,“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则是出现在2010年。
下面,就给大家例举几个之前就已被编入牛津词典的词汇:
guanxi——关系 | 源自中国普通话,字面上理解和“connection”是一个意思 |
dim sum——点心 | 源于“点心”的粤语发音。 |
taikonaut——中国宇航员 | 词语前半部分和中文“太空”发音相似,后半部分截取英语“astronaut”组合而成,特指“中国宇航员”。 |
mao-tai——茅台酒 | 一种以高粱为原料、通过蒸馏方式制作的酒,源于中国西南部名叫茅台的小镇。 |
Xiang——湘 | 被大约3600万中国人使用的一种方言,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南省。 |
fengshui——风水 | 从“风”和“水”而来的一个词,中国人关于空间布局的系统定律是以风水能量为导向的。此外,在建造和设计建筑时也会把风水的喜好和厌恶影响考虑在内。 |
除去牛津词典,此外,一些网络流行语也被录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也引发网民组团前往围观“作”到国外的盛况。例如,跻身2013年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
城市词典收录了很多常规词典里面查不到的流行英文俚语俗语。比如就有“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和配套“附赠”的“no can no BB(不行就别乱喷)”。
据悉,该词语出现仅一周时间,就收到了2300多次赞,热度可见一斑。
至于一些大家用了多年的“gelivable(给力)”、“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zhuangbility”、“long time no see”、“shability”这些“Chinglish”,在这个词典里也是一找一个准。
难怪很多“小伙伴”都开始觉得“自己懂的英文越来越多了”,并“发自内心”地感叹:“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归根结底会是拼音的。”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 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
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
“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此外,据报道,英语中许多词汇中吸收了其他语言的文化元素,包括拉丁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汉语。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牛津词典收录了1000多个来自汉语的词,其中包括闽南语和粤语。
许多英语单词直接借用了中国的粤语方言,比如一些菜品名的译法:杂碎(chop suey)、炒面(chow mein)、点心(dim sum)等。
英语吸纳中文词汇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是闽南语,比如“台风”(typhoon)和西方快餐中最常见的配料“番茄酱”(ketchup)。
此外传统的中华文化也起了影响,“阴阳”(yin yang)、“功夫”(kung fu)、“太极拳”(tai chi)。
其实,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渗透”进英语的情况不在少数。比如你现在用“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问候一位外国老朋友,他不会认为这是“chinglish(中式英语)”。
事实上,这句明显来自汉语的问候语也早已经出现在了风靡全球的小说《哈利·波特》中。就像《牛津英语词典》主编辛普森所说,我们试图描写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规定人们应该使用哪些词汇。所以,我们找到每一个词汇,那么,不论它是现代的还是过去的,我们都会把它收进词典中。“
畅读新闻|尽在南方
微信ID:southcn_news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唯一微信,最权威的南粤政经平台,每天及时推送热点资讯。立足广东、放眼全球,您需要的独特视野、精彩议题,尽在南方。
猜你喜欢
吴建民首次公开回应外交"鹰鸽之争":南海还得沉住气 | 盲女杀人:她又闻到了熟悉的血腥味…… | 这么多外交官为何都来这儿 | 普京又干了件惊掉你下巴的事 | 网红霍金,发一条微博要多久? |今天,他们都在听这首歌 | 这三百个知青,他们再也没走出北大荒
本期编辑:畅月